很榮幸站在這里,作為全國“好記者講好故事”活動的一名選手,作為眾多青年記者的一員,跟大家分享我的感悟和收獲。
2020年,是黨中央、國務院印發(fā)《粵港澳大灣區(qū)發(fā)展規(guī)劃綱要》的第二年。也是這一年,我從暨南大學畢業(yè)來到廣東廣播電視臺工作,在內(nèi)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的時代中開啟了我的記者之路。
深中通道,是粵港澳大灣區(qū)核心交通樞紐工程,世界矚目。深中大橋、海底隧道是世界級的工程,技術(shù)難度和創(chuàng)新建設創(chuàng)造了新的歷史。
采訪中,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宋神友的故事。2010年深中通道項目籌備,36歲的宋神友,擔任這個“超級工程”的總工,帶領一批批建設者,用14年時間突破一個又一個“卡脖子”難題。面對這樣一個宏大主題,一段跨越14年的工作經(jīng)歷,作為年輕記者的我犯了難。從什么角度切入,用哪種手段展現(xiàn),如何傳播才能讓觀眾尤其是青年愿意聽、聽得懂、能共情?
我想起剛上大學時,我的導師給我上的第一堂課,他說:“腳下有多少泥土,心中就有多少沉淀?!币淮未胃S著宋神友的腳步,多看多聽多問。我爬到270米高空走貓道,鉆到40米海底觀察如何檢查沉管,向宋神友和他的技術(shù)團隊、不同崗位的建設者學習請教。在200多次采訪中,“自主創(chuàng)新”成為我聽到最多、印象最深刻的關鍵詞,就用這條紅線串起深中通道從無到有的14年。
傳播上,我們借鑒新媒體中長視頻的做法,將宏大主題和個性化敘事融合。在大中小屏聯(lián)動下,僅深中通道通車當天,我們的報道就實現(xiàn)了閱讀量超7000萬,為“中國式現(xiàn)代化是干出來的”留下生動紀實。
帶著深中通道的故事,我走上了第11屆“好記者講好故事”講臺,這是我工作四年多交上的一張“新聞答卷”,我也在比賽中跟過去的自己對話。
那是2014年,還是一名大二學生的我,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“好記者講好故事”特別節(jié)目。聽著記者們講述自己親歷、親見、親聞,不斷記錄時代、傳播正義、守望公平,讓我對這個職業(yè)有了無限向往。
幸運的是,那位2015年到暨南大學巡講的記者后來成了我參加工作后的師傅。走近他,讓我看到了幾分鐘新聞報道背后,是數(shù)個小時的采訪,甚至是幾個月的追蹤。他說,只有堅守,才能抹掉浮躁、貼近真實,只有堅守,才能從那些艱辛的過程中品出幸福的味道。
參加“好記者講好故事”,讓社會了解新聞背后的新聞,很多人開始了解鏡頭背后的我們:奔波路上的記者同樣不易。進入“冬天”的我們同樣需要溫暖,“記者之家”中國記協(xié)讓人看到了總有一盞燈在照亮回家的路。
融合傳播的新時代一直考驗著我們。今年,我們身邊更多青年記者接過前輩的接力棒,走上網(wǎng)絡主戰(zhàn)場。堅守大屏也做好小屏,多渠道、立體式傳播的故事,更加動人。
今天,我們迎來了新中國第25個記者節(jié),當我和伙伴們一起唱響中國記者推廣曲“我的名字”這首歌,當好故事在高校引起青年學子追光,在網(wǎng)上產(chǎn)生大流量澎湃正能量時,我深深地感到,新時代年青記者和年青的受眾在一起就有力量!
無論時代如何變化,人們需要真誠的故事。那些我們采訪中真心交付的人物,都將化作一個個人們聽得懂、可共情的故事,實現(xiàn)我們跟時代深刻的、偉大的對話。當這些故事匯聚在一起,涓涓細流就組成了磅礴中國的大江大海。
真實、立體、全面的中國,可信、可愛、可敬的中國。這,就是新時代的精彩故事。